发布日期:2025-04-13 08:46 点击次数:141
新中国57位开国上将是50年代人民解放军的中坚力量,战时他们东征西讨,创建新中国;和平时期,他们继往开来,担任新中国总部及战区的重要将领。
他们平均年龄仅45.6岁,作为上将方阵极为年轻,全球罕见。但年龄跨度大,最年长者陶峙岳63岁,而最年轻者肖华仅39岁。
另两位40岁的开国上将,分别为二野猛将陈锡联与被誉为“四野首虎”的刘震。
1915年,刘震原名刘幼安,生于湖北孝感。少时家境贫寒,他务农放牛,12岁起学木匠。后来,他回忆道:“木匠生涯虽艰辛,却助我军事生涯,迅速掌握三点一线瞄准法。”
1931年,刘震投身红军,次年入党。入伍初期的一次战役中,他首发射击即中敌,随后在反冲锋中捕获两人,并收缴枪支两杆。
1934年5月6日,徐海东率领红25军突袭皖西罗田,击败敌军一部,夺得7000法币及诸多武器弹药,此为主力红军西撤后,红25军取得的首次大捷。
战后,军部组织总结会,众人纷纷述职评优,话题多聚焦于个人歼敌数目及缴获的法币、武器等战利品情况。
坐在角落的刘震,仔细回想了战斗全程后坦言:“综合考虑,此役并不能算作全胜。”
这句话让在场的指挥员和老战士们惊愕不已,而刘震仍旧冷静地深入分析着。
我军此役存在三问题:进攻山头时火力组织不善,伤亡较大;撤退时命令不统一,队形混乱,致部队受损;手枪团入仓背法币时机稍晚,提前半小时更佳。
言罢,刘震提议部队需强化战术演练。军长徐海东听后,立即拍桌称赞:“刘震此子颇具战术洞见,堪任连长或指导员之职!”
19岁的刘震因此被特别提升为营政委、继而团政委。这一任命标志着他长达数十年军事指挥生涯的开端。
1936年,21岁的刘震担任上师政委,同期,因不满名字中的“幼”字,他决定正式改名。
在随后的八年全面抗战中,刘震在苏北度过了六年,逐渐成长为擅长指挥大仗硬仗的将领,他在该地区的对敌斗争中展现了非凡的威势。
他在军事指挥上展现出两大特长:一是擅长根据地形制定战略,二是精于炮火运用。
红军时期,常缴获敌炮却因不会使用而砸毁。刘震自那时起钻研使用之法,终得掌握,并因此受到徐海东嘉奖,获得一条毛巾和一个茶缸。
抗战期间,刘震把缴获的一架日本迫击炮改装成兼具曲射与平射功能的火炮,利用它成功攻克了敌军140余个据点。
在三年东北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里,该部队在黑土平原上英勇奋战,书写了无数壮丽的战斗篇章。其指挥官,乃是刘震将军。
1946年,30岁的刘震接任纵队司令员,接替黄克诚。他着重于部队政治思想教育与军事训练,并派遣干部至大兴安岭搜集日军遗留火炮弹药,以增强炮兵实力。
在极短时间内,东野二纵不仅解决了初入东北时的不适应问题,还显著增强了军力战力,实现了部队兵强马壮的局面。
刘震带领东野二纵,凭借日军遗留火炮,连克法库、锦州、天津,战功赫赫。攻打锦西时,他指挥二纵以炮火掩护步兵推进,分炮精确打击,战场上威力尽显。
辽沈战役攻锦西前夕,东野司令员与政委赴二纵阵地勘察,刘震伴行。被询昼夜何时进攻更佳,刘震断言:“白日进攻更佳,我炮火胜敌,视线佳,利于摧毁敌防。”
被问及对敌钢筋水泥碉堡之策,刘震自信地说:“两发无引信炮弹先撞洞,再以一带引信炮弹击中同点,三炮齐发,碉堡必毁。多次试验,均无问题。”
因此,遵循刘震提出的战术,东野迅速攻克锦西,对辽沈战役的胜利及东北的快速解放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东野二纵历经磨砺,蜕变为敌人惧怕的钢铁雄师。其中,二纵5师崛起为东野顶尖主力,荣获东总的高度赞誉。
此东北部队之师朝气蓬勃,突击力顶尖,进步迅速,战斗经验丰富,攻防出色,以“三猛”闻名;擅长野战机动,攻坚力强,乃东北部队首屈一指的主力师。
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,1950年冬季,刘震被任命为志愿军空军司令,他指挥空军与美空军“空中霸主”激战多场,屡获佳绩,战绩辉煌,赢得了毛主席的祝贺。
不久,因长期过度劳累,刘震健康状况恶化,至空战指挥后期,双腿已无力站立,无奈之下,他只得选择回国。
1954年3月,刘震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,并兼任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一职。
1955年,年仅40岁的刘震将军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,他是当时57位上将中最为年轻的几位将领之一。
七十年代,刘震历任沈阳军区副司令、新疆军区司令,1977年起任中央军委委员,八十年代,他相继当选第十届、第十二届中央委员。
1985年,刘震将军主动请辞党中央委员职务,并在《人民日报》发表短文《老同志要有点乐退精神》,倡导老同志应具备乐于退让的精神。
退休后,他秉持“乐退精神”,常至舞场翩翩起舞,兴之所至则挥毫泼墨,尤擅书写“振兴中华”四字,以此表达心声。
1992年8月20日,刘震将军因肺癌转移在北京逝世,享年78岁,他的一生至此画上句号,结束了其充满军旅生涯的辉煌历程。
刘震将军一生谦逊,专注战事,淡泊名利。抗美援朝归国后任空军学院院长时,他与妻子李玲共同促成一段佳话,为毛主席长子遗孀刘思齐介绍了空军学院的干部杨茂之。
杨茂之与刘思齐终成眷属,喜结连理。婚礼上,介绍人刘震将军携夫人李玲受邀出席,共同见证了这一幸福时刻。
给刘思齐介绍对象,实则是遵毛主席之意。毛岸英牺牲后,毛主席视刘思齐如女,力劝其再婚。经刘震将军夫妇相助,毛主席这桩心愿终得实现。
最后需强调的是,刘震将军夫妇热心且善良,他们悉心培育的两个儿子同样表现出色,十分优秀。
刘卫东,长子,战乱中出生,和平中成长。1960年18岁时参军入伍,历任南海舰队副政委、南京军区副政委兼东海舰队政委,1988年获海军少将衔,2001年晋升海军中将。
刘卫兵于1962年参军,后赴长春空军航校、解放军外语学院深造。1978年,他担任旅大警备区副连长,转至沈阳军区后勤部任军代表。1985年,他转业回京。
2015年,刘卫兵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专访中表示,父亲刘震吃苦耐劳、团结友好的品质深刻影响了他一生,他坦言这种精神对自己影响极大。
素材获取途径:
柏曼卿,程敏著文纪念刘震将军,赞其为能征善战部队的杰出指挥员,收录于《铁流16——迎国庆忆峥嵘岁月》2009年版,页码14。
卢振国.一文揭秘:同一班级走出三位将军[J].党史博览,1999,(06):详述该班三位将军事迹,页码45至48。
胡佑启著文《从陆战到空战的刘震将军》,发表于《党史天地》1994年第08期,页码范围为36至37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