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b体育可以吗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kb体育可以吗 > 新闻动态 >

俄乌战局骤变!俄军“叛将”指挥渗透战,库皮扬斯克防线岌岌可危

发布日期:2025-10-11 19:49    点击次数:194

夜色下的奥斯基尔河像一条冷硬的钢带,悄无声息地划开乌东的地形。9月的某个凌晨,河岸边接连传出轻微的马达声。不是坦克,不是冲锋的号角,而是十几支零散的橡皮艇贴着水脉滑行。每条艇上不过几十名突击队员,轻装、安静,他们的目标不是城门,也不是高地,而是后方的补给线与通信节点。当天结束前,沿河的十二处小型登陆点悄然成形。守军回过神时,只觉得对手像散落的水银,很难抓住一个清晰的面,于是侧翼传来炮火引导,背后又出现切断道路的爆炸点,指挥所里坐镇的军官开始理解一个词:渗透。

这串动作的导演,是一位出身乌克兰系统、如今身披俄罗斯中将军衔的人。他叫谢尔盖·斯托罗任科。此刻他指挥着俄军第6集团军,围着库皮扬斯克打转,不急不躁,把战场当作棋盘,更把对手当作他熟悉的“旧同事”。

人的叛变与制度的缝隙

展开剩余89%

若把时间拨回到2014年,这样的局面很难被想象。克里米亚危机爆发之初,俄军特种部队的突袭让乌克兰军营间人心晃动。斯托罗任科当时已经是乌军的中层骨干:基辅陆军学院侦察兵系出身,受过境外行动的历练,早先还在科索沃执行维和。他做过第36岸防旅的旅长,甚至参与过乌克兰在俄乌边境一线的工事设计,对“墙”的每一处砖缝如何堆砌心中有数。就在那年的节点,他并未选择抵抗,而是率部放下武器,接受编入俄军体系的安排。在乌克兰语境里,这被定性为叛国;而在俄罗斯军中,他被视为“知大势者”。

“用兵之道,攻心为上。”这句熟烂的兵书开篇语,在那一刻换了方向。不是俄罗斯攻谁的心,而是斯托罗任科把自己从旧制度的身份里抽了出来。制度的缝隙在哪里?一个是军官的个人晋升逻辑,另一个是国家权力转移时的忠诚分配。前者讲能力和职业路径,后者讲认同与归属。当这两者同时摇晃时,人的选择就成为决定性因素。

从参谋图纸到战场试题

俄军并没有把他丢在后方做象征性的“投诚样板”。相反,线路拉得很直。2022年战争全面展开时,他已经是第35集团军的参谋长;翌年,直接转任第6集团军司令。在四十多岁的年纪佩上中将肩章,于俄军体系中算极少见的跃升速度,跃进到“正军级将领”的行列。这是一重信任:他熟悉乌军,熟悉其调配节奏与指挥链条;更重要的是,他能用乌军的方式反向推算乌军的下一步。

稍作科普:俄军所谓的“集团军”,是一支战役级的合成兵种部队,规模动辄数万人,辖有步坦炮防空工兵诸兵种,擅长多轴推进与火力协调。参谋长像是大型机关的总工程师,规划、算账、调度,考的是体系能力。斯托罗任科在乌克兰时参与过边境防御工事方案,到了俄军,算是把自己当初画过的图纸,反过来做了试题。

从硬攻到渗透的变奏

库皮扬斯克对外界并不响亮,但在乌东战线却像一个勒住咽喉的扣。它握着前往哈尔科夫的M-03公路与奥斯基尔河核心渡口,是前线补给的主枢纽,乌军约六成物资要在此转手。谁控制了这里,等于握住了对方的呼吸。

2023年,俄军就曾试图跨过这条河,但在连续两年的拉锯里,始终没能越过水障。原因并不难懂:乌军在这里压了重兵,第92机械化旅与第14空降旅扛起主防,三道永备工事层层叠加,再加上美欧的情报与侦察支持,俄军每挪一步都要为代价付账。

轮到斯托罗任科重新编排战术,他不选择一味猛撞正面,而是让战线像绵羊毛一样被悄悄抽丝。2025年9月,他沿奥斯基尔河设了十二处隐蔽登陆点,每处不过几十人的小队,轻装逆水而上。他们不争夺城门,不装点战果,而是专盯后勤:切补给线、引导后方炮击、挑乱通信。乌军有士兵对这种打法的比喻颇形象——像水银,流动、冷滑、难以抓牢。由此,固若金汤的永备工事,在跳跃式穿插面前出现破碎音。

心理线的断裂比工事崩得更快

渗透只是一半,另一半更危险。斯托罗任科把“攻心”挪到了明晃晃的公域。他授权俄军的社交媒体账号发布乌军阵亡者的影像,甚至对外说自己“熟悉你们所有布防”。话不多,但像锥子透过帘子。基辅一家智库的评估显示,仅9月上旬,库皮扬斯克方向的逃兵率就比此前上升了四成。这个数字背后的意义,远比几个阵地的得失沉重——那是心理防线出现裂缝的速度。

现代战场上,火力能压住一时的头,信息与心理却能松动人的骨头。无人机拍摄、社媒传播、敌我话术,这些不再是陪衬,而是作战体系的组成部分。守军在战壕里捂着手机,看见的不是抽象的态势图,而是昨天还同班操课的人的遗体。、一段视频,足以让指挥链中的一个节点开小差;而一个小差,足以让渗透的楔子找准空档。

乌克兰的双重困境

攻方从人心找机会,守方却在人的数量上捉襟见肘。战至2025年,乌克兰军方自己给出的数字就不乐观:总兵力较战前减少约35%。在库皮扬斯克方向,能摆上的兵力只有原计划的七成。为补缺,政府扩大征兵范围,把18至25岁的预备役推上前线;然而响应率不足四成,热情与信念都被消耗得七零八落。

装备与后勤不是更亮堂。奥斯基尔河一线,火炮的使用率跌到约三成,许多防空系统因为维护与备件匮乏陷入半瘫痪状态。外界寄望的美制F-16迟迟未交付,欧洲提供的“风暴阴影”导弹传出库存告急。前线指挥官私下抱怨“连天上的眼睛都看不到了”,无人机的损耗与补充形成剪刀差,侦察与校射的能力被严重削弱。没有眼与盾,枪的存在感也跟着低下去。

看向援助来源,问题不是态度,而是节奏。在美国,白宫处于选举敏感期,军援审批循环拉长。甚至有从五角大楼泄出的文件显示,关键的远程导弹可能要到2026年以后才能交付。欧洲国家则被能源危机拖累,德国与法国缩减军援预算;波兰承诺的坦克数量低于先前说法;欧盟内部围绕“是否直接出兵”争执不休。战略迟滞叠加战术压力,给乌克兰留出的机动空间越来越窄。

用乌军的思维打乌军

斯托罗任科之所以被俄军倚重,不单是因为换了制服,更因为他保持了原有的思维框架。他知道乌军的调度节拍、知道某些旅团的底色与偏好、知道工事的缝线与修补方式。这种“知彼”在俄罗斯军队中并不多见,于是他的职业轨迹显得格外笔直:2022年任第35集团军参谋长,手握规划;2023年出任第6集团军司令,握住指向;四十多岁就成为中将,是俄军最年轻的正军级之一。

把指挥官换成“旧同事”的对手,意味着常规的推演全部要重写:侦察的路径会被堵、佯动的伎俩会被识破、补给的薄弱点会被专挑。渗透战术之所以能成立,正是建立在这种跨体制的熟悉感上。更何况,库皮扬斯克并非孤城,它连着哈尔科夫的M-03公路,又覆盖着奥斯基尔的关键渡口,一旦防线被拉出缺口,后方的交通网就会像被人用手指掐住,乌军约六成的前线物资将被迫改线,成本与风险双升。

如果库皮扬斯克坍塌

地图上的后果很直观:俄军可以沿河岸和公路做一个弧形的包抄,钳形攻势直接指向哈尔科夫。乌军为了避免城市暴露在近距离火炮下,不得不从顿巴斯方向抽调兵力补牙口。兵力一挪,另一端就成虚。阵地的守与弃,将不是由地形决定,而是由人力与补给的稀缺决定。

也许更深的涟漪来自心态。一座城的得失,往往被为火力密度与兵棋推演的胜败;然而这场围城折射出另一层:谁控制了人的选择权,谁就改变了战局的方程。当一个曾经的乌克兰上校,能以俄罗斯中将的身份指挥第6集团军,围攻库皮扬斯克并选择渗透、心理战与认知制造时,传统的军理就被迫让位给“人”的变量。

制度与军衔的注脚

还有一层看似枯燥的制度细节,能解释为何个人选择会产生巨大效应。俄军的军衔晋升虽重资历,但战时对“能打仗的人”的容忍度与提拔速度大幅提升。中将意味着可以独立担负战役级别的责任,能直接调配炮兵群与防空群,能与其他集团军并肩或分工。斯托罗任科在这个位阶上,既是战术设计者,也是心理战的授权者——这就解释了为何一段段影像、一句句话术能如此快地穿透到前线连排。作战系统在一位指挥官手中变成一套完整的杠杆,人心就是那个被撬动的支点。

未被问出口的问题

十一年前,如果有人对乌克兰军方高层说起今天的剧本,恐怕没人会信。可是年复一年,战事与政治的错位、援助与消耗的反差、军官与士兵的疲惫,把“不可能”慢慢推向“正在发生”。库皮扬斯克一役或许还要拖延,胜负未定,但有些问题已被摆到桌面:还有多少像斯托罗任科那样的人,正在犹豫与观察?当战争延长到看不见终点时,是武器的数量先见底,还是忠诚与信心先见底?

古人说,“人心者,天下之本”。在这场以无人机、导弹和卫星链接起来的现代战争里,这句话并没有过时。导弹与战机固然重要,但最难防的武器,恰恰是那些在关键时刻“换边站”的人心。前线的士兵当然关心弹药与补给,却更在意背后那只手究竟稳不稳、有没有远在天边的承诺来兑现。当答案摇摆不定,战线也就随之波动。

归根到底,库皮扬斯克不是一座静止的城,而是一面镜子。它映出俄军在战术上的再学习,也映出乌克兰在兵员与援助之间的两难;它让人看到,围城不单是地理,还是心理与制度的叠加赛跑。若这座城终被夺走,地图上会出现一个向哈尔科夫张开的钳口;若它守住了,也不过是把上述的难题延后到下一条河、下一个路口。斯托罗任科像把刀,锋刃在外,刀柄却握在“人”的手里。谁握住,谁就决定它切向何方。

发布于:上海市

Powered by kb体育可以吗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